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册中,除了运筹帷幄的将帅和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还有无数普通人的名字和故事同样值得被铭记。2025年是抗美援朝75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不难发现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展现了惊人的集体力量。从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5月31日的一年时间里,全国各族人民捐献的钱物折合人民币5.565亿元,以每架战斗机15万元计算,这些捐款可购买3710架战斗机。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的集体奉献:天津工人4天内捐献“天津工人号”飞机18架;东北地区仅20多天时间就有405万斤炒面送到前线;沈阳组织动员缝纫机2799台,技工2799名,以及10多万名家庭妇女,加工被服55万套和大量棉被等军需用品。这种全民性的捐献运动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前线作战条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前后方同心协力的强大心理效应,给志愿军将士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新四军老战士宋雨同志在1951年7月至10月期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捐款收据,收据每张5万元,共计20万元(旧币),捐款用途为“捐献飞机大炮”。

火线救护中的勇者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担架队员是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要纽带,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展现了普通人的非凡勇气。阜新县农民宁儒贤就是这些担架队员中的杰出代表。1950年11月,已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宁儒贤告别母亲和两个孩子,跟随阜新县十二区担架队奔赴朝鲜前线。临行前,他对母亲说:“死也要死在前线。”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代表了当时许多普通中国人的心声。
担架队员的牺牲往往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同样重要。宁儒贤所在的担架队出国时有170名兄弟,归国时只剩下120名。这些数据无声地诉说着担架工作的危险性和牺牲的巨大。战后,宁儒贤因表现英勇被评为支前英雄,荣立一等功,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亲自为他颁发写有“积极,勇敢,顽强”的立功奖状。

图为抗美援朝担架队运送伤员的情景。

一个小县的巨大贡献
陇西县虽地处西北内陆,但在抗美援朝期间以“爱国不分远近”的赤诚之心,在兵员动员、物资支援、战场牺牲及战后重建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1年,陇西县最初接到的征兵任务为333人,但实际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至1951年6月17日,全县共有1418名青年加入志愿军赴朝作战,参军人数达原计划的4.2倍,被地方史志称为“陇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
1951年7月,在欢送志愿军活动中,全县捐出现金3884.01万元(旧币)、粮食1252.38市石(约939吨),以及麻鞋391双、毛巾1464条等生活物资,甚至包括活畜家禽。到1953年,通过省抗美援朝分会公布,陇西累计捐款18.18亿元(旧币),全额认购了“陇西号”战斗机一架。这些捐献来自并不富裕的西北小县,更加难能可贵,展现了普通百姓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的无私奉献精神。

1951年5月1日,陇西各族各界举行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题的游行示威大会。

艺术作为武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文化界人士也以独特方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常香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这位著名的豫剧大师通过义演为志愿军捐献战斗机。1951年,常香玉带领她的“香玉剧社”巡回演出半年,进行了180多场演出,最终筹得15万元人民币,将其全部捐赠给国家购买战斗机。这台被命名为“香玉号”的战斗机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界人士的参与还体现在创作大量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上。有人创作了“王英舍身炸敌群”的版画,刊登在报纸上,再现了烈士的伟大英雄形象;歌颂王英英雄事迹的歌词参加志愿军部队的文艺汇演,并被评为优秀作品之一。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在当时鼓舞了士气,也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构成了抗美援朝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玉剧社号”飞机。

历史是由无数普通人共同创造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国家需要时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样需要凝聚普通人的力量和智慧。
通过铭记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全貌,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道理。

01
《抗美援朝后援地》

本书详细记录了抗美援朝期间,吉林人民秉持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倾尽全力支援前线作战,举全省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战勤保障的全过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02
《不渝的忠诚——毛张苗传》

本书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毛张苗的传记,全面且详尽地记述了一级战斗英雄毛张苗从贫苦山村小裁缝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的浴血奋斗历程。书中着重描绘了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


03
《百年见证》

这是一部涵盖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将军曾思玉一生颇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传记著作。曾思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军长、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亲历了第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等关键战斗。


04
《三千里江山》

《三千里江山》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为故事背景的中篇小说。本文将援朝的铁路工人在维护铁路时遭遇的艰难险阻作为主要内容,以志愿军对祖国、人民、正义、和平的爱作为故事发展的经线,以中朝人民携手抗敌的兄弟情义作为故事发展的纬线,从侧面描绘出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中朝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05
《无名高地有了名》

《无名高地有了名》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叙述了志愿军夺回交通要塞“老秃山”的整个过程。通过对这场战斗的描写,老舍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困苦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及热爱和平、拥护正义的崇高风尚,同时也歌颂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