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8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彝语传情,普语连心”社会实践团队陆继菊、张慧琳等11名学生志愿者在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何齐带领下,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以“调研筑基+文化赋能+教学创新”三维模式为抓手,生动展现了彝汉语言文化交融共进的鲜活图景。
精准调研:用脚步丈量推普实情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推普团队足迹遍布螺髻山镇场镇与村庄:在商业区、银行、水电营业厅等场所开展街头采访,直观掌握居民普通话使用现状;走进德育村,与村党支部书记阿子小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当地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及普通话普及资源配置情况;翻山越岭前往特博波乌村逐户调研,重点关注村民生活用语习惯与教育领域普通话应用现状。通过系列调研,团队不仅向当地孩子传递了普通话的重要性,更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重视语言交流,为优化当地普通话环境、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提供通用交流工具奠定基础。
神话为媒:双语讲述激活文化基因
德育村活动室里,一场以“彝族神话+推普宣传”为主题的故事分享会温情上演。团队彝族成员日伙长作先用彝语亲切开场,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随后鼓励大家用汉语讲述彝族故事,让民族文化借由通用语言更广传播。故事分享会环节,小朋友们踊跃用汉语讲述彝族传统故事,讲述了“撮球阿妈”和“阿苏拉则”以及“勒俄特依”的故事等,从古老传说里传递民族文化。虽然个别发音带着彝语的尾调,但随着小朋友们讲述传递开来,把民族文化的火种用汉语接力传递。随后,队员们以普通话分享小朋友们没有分享过的彝族神话故事,如支格阿鲁“降龙治水,平定洪患”和“射日除旱,拯救苍生”等故事,故事里英雄的无畏身姿,如巍峨山峦般矗立,奇妙情节在普语传递中,似灵动溪流穿梭,既拓宽孩子们文化视野,又在趣味活动中增加了彼此的普通话交流,让普通话学习在趣味互动中深入童心。
晴雨课堂:教育智慧破解实践难题
7月7日,突降的暴雨未能阻挡推普脚步,团队迅速将露天活动转为室内教学:发挥专业优势,针对彝族儿童常见的鼻韵母发音难点,围绕拼音、语句、诗歌开展专项教学,夯实孩子们的普通话基础。天气转晴后,活动随即移至室外:改编经典的“丢手绢”游戏融入推普任务,举办“彝-普”歌曲比拼,借《不要怕》等耳熟能详的曲目激发学习热情,让在场的大人孩子在欢乐中感受普通话的独特魅力。这场贯穿晴雨的寓教于乐活动,为乡村儿童的童年添上了温暖明亮的底色。
本次“凝聚青年力量,绘就绿色未来”团组织生活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青春环保热潮。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将绿色理念播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无论是校园绿植养护志愿队的默默付出,还是环保创意设计大赛中迸发的奇思妙想,都让“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理念深入人心。活动不仅增强了团员青年的环保责任意识,更激发了大家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形成了“人人争做环保先锋”的良好氛围。相信在青年力量的持续凝聚下,我们的校园将焕发出更盎然的生机,绿色发展的种子也将从这里出发,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