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燃青春之火,赴乡村之约”之教师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二十一)
日期:2025-09-14  作者: 来源:  浏览量:0

教师教育学院于2025年7月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在教师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胡维维,团总支书记李岚,教学秘书袁莉, 教师王洁、冯展、蒋一龙、何齐等人的带领下,召集了50余名学生, 成立了五支队伍,深入基层。他们不惧艰辛,毅然前往社区、乡镇等地开展普通话推广、关爱空巢老人、呵护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

由胡维维书记和冯展老师带领的“红脉赓续,乡振力行”队赴南充市南部县长坪镇,开展了以“红色文化记心间,乡村振兴谱新篇”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里,团队成员在优秀校友、四川省道德模范、南部县长坪山红军烈士墓第四代守墓人冯炼老师引领下走进当地烈士陵园,通过现场讲解了解革命先烈事迹,清扫墓碑、瞻仰纪念碑,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依托“童伴之家”开展红色教育、辅导课业、陪伴互动,为乡村儿童送去温暖;走进蚕业合作社,了解蚕丝全产业链流程,亲历相关劳作,体会传统产业劳动艰辛;徒步深入村社开展民生调研,与村民交流,挖掘历史底蕴、了解生活困境,收集民生诉求并上报,还为村民送关怀,体会“三下乡”实践意义。

由李岚书记和何齐老师带队的“彝语传情,普语连心”团队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开展以“传承彝韵展风采,共说普话向未来”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

7月3日至8日,志愿者团队通过走访调研、人物访谈、实践互动等形式,系统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现状,并针对性开展推广活动,旨在助力优化当地语言交流环境,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

由袁莉老师带队的“青瓷引航,志愿续航 ”团队前往成都市彭州市白马村开展以“给童年充知识电, 为晚年续温暖格 ”为主题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在这里,团队成员聚焦“关爱留守儿童”与“关爱留守老人”,在白马幼儿园捐赠绘本建“移动图书馆”,开展手工、音乐等活动陪伴孩子,驱散其孤单;在阳光颐养院通过手语舞、红歌联唱等传递敬老情,还为老人整理衣物、讲述故事,让老人感受温暖。他们不惧风雨,以行动诠释尊老爱幼美德和志愿精神,用青春温暖“一老一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由王洁老师带队的 “‘语’你同行,推普筑梦 ”团队来到顺庆区舞凤街道办开展以“童声普语传童趣,社区同心筑语基”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在围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紧扣“一老一小”需求,开展童趣启蒙、街巷宣传、银龄关爱等多维活动,实现校社协同精准服务。活动还创新融合反诈、防艾宣传,既提升了社区居民普通话应用能力,又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为南充建设语言规范化示范城市注入青春力量。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校社合作,建立常态化语言服务机制,助力构建“语言清朗、治理有序”的现代化社区,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校园、家庭与社区的文化桥梁,彰显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由蒋一龙老师带队的“教泽润音,松潘启声”队来到松潘县进行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在这里,他们通过人物访谈、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在老年养护院以朗诵、唱歌、书法展示等活动助老人学普通话;在进安镇人民政府办公室给辖区居民讲解普通话重要性、指导其发音并传播传统文化。通过系列活动,不仅搭建了民族交流的语言桥,给老人带去了温暖,也让志愿者深化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普通话推广与美德传承的双向赋能。

教师教育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五支队伍的共同努力下圆满收官。从南充的红色热土到凉山的彝乡苗寨,从彭州的田间地头到松潘的雪山脚下,50余名师生用专业与热忱书写了新时代师范生的责任担当。他们既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又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既是文化交融的推动者,更是"一老一小"的守护者。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在基层大课堂中深化了专业认知,更在服务中厚植了教育情怀。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机制,把三下乡的"进行时"转化为实践育人的"常态时",让师范教育的种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914124159.jpg

微信图片_20250914124210.jpg

微信图片_20250914124221.jpg

微信图片_20250914124229.jpg

微信图片_20250914124236.jpg

微信图片_202509141242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