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不仅是动画里的远方,更是每个新生心里那道“不敢翻”的坎。
9月16日,艺术与传媒学院把“开学第一课”搬进教室,2025级全体新生集体“入戏”,开场即大片!新生辅导员刘兴勇老师化身“引山人”,用故事拆解“浪浪山”。
《今天,我们不发教材,只发绳梯》
“即使人生没有拿到好剧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喜欢的样子”。
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出生就拿到“主角光环”的台本。有人一亮相就是聚光灯下的天之骄子,有人却只能在灰暗的角落里默背台词;有人一路贵人相助,像坐上自动扶梯般扶摇直上,有人却要扛着沉重的道具,在坑洼的舞台上一遍遍排练仍看不到开幕的信号。可那又怎样?剧本只决定了开场,没规定结局;它给了情节,却没限定表情。真正握笔的,永远是此刻正在呼吸的你。
浪浪山不是终点,准考证、绩点、offer 也不是最终台词;真正的谢幕,是你终于可以对自己说:这一世,我演的是我自己。
《行李箱合上,浪浪山出现》
1.《浪浪山》是什么?
在《浪浪山》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小妖怪在大王洞里的挣扎与成长,而这些故事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群体在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困境与启示。
让我们把浪浪山的故事当作一面镜子,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要急于翻山,而是要学会造筏;不要被数字和标签所定义,而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要忘记无名的善举,而是要种下内心的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山。
一句话总结:
浪浪山外还是山,但“出发”本身就把你从小妖怪升级成了自己故事里的齐天大圣。
2.为什么开学像“离开浪浪山”
“离开浪浪山”之所以被拿来比喻开学,是因为两者共享同一种“不得不走出舒适圈”的痛感:
小猪妖翻下山崖时,背后是熟悉的洞窟、可怖却可预测的大王规则;学生收起行李时,背后同样是家这条“小山脉”——有爸妈随手投喂的三餐、有24小时Wi-Fi、有瘫成猫饼的自由。山崖那边是随时可能撕碎它的狼大人;校门口那边是早八、点名、小组pre和绩点。
二者都得把“被安排”改写成“我自己走”:小猪妖不跳下去就永远只是烧锅的鬃毛刷,学生不拖着箱子就永远只是父母眼里的“小孩”。于是开学那天,行李箱轮子碾过站台的每一声“咯噔”,都像小猪妖蹬落的山石——脆响之后,再没回头路。
《成长启示录》
1.拒绝拖延症,从走出宿舍开始
小猪妖不但有离开的决心,还有行动的魄力。决定出走后,他想到“假扮唐僧师徒取经”的点子,虽然荒诞却充满生命力。他对着屏幕外说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唐僧师徒能去,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你可以笑他不自量力,但他恰恰说出了无名之辈的尊严和骨气,哪怕一无所有,也仍然保留闯荡的勇气。
2.克服困难挫折,每天进步一点点
猩猩怪是“社恐天花板”:说话结巴、不敢对视,甚至被风吹动树叶都会吓一跳。但命运偏偏让他扮演齐天大圣 —— 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你们也配取经”时,他突然一字一句地嘶吼“我 是 齐 天 大 圣”,狠命砸向敌人。这一幕像极了内向者的逆袭:我们害怕的不是困难,而是内心那个“我不行”的声音。
3.明确目标,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未必能达成目标,但在奔向目标的路上,希望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细细想来,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圆满的世俗成果,而在于你是否遵从了本心的选择。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模仿他人”与“寻找自我”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浪浪山或许永远存在,但翻越它的勇气,本身就是生命的勋章。
《新生寄语》
人生不设限,一切皆可期。成长不止于岁月,更在于经历,愿各位同学在南职收获美好,用阳光和乐观绽放一路繁花;在面对抉择时,明确方向,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END】
文稿:孟凤
图片:艺术与传媒学院宣传部
排版:王燕
审核:艺术系团总支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