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日期:2025-10-31  作者: 来源:  浏览量:1

为全面贯彻《高等学院信息公开办法》(教育部令第29号)和《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院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教办函〔2014〕23号)有关规定,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学校2025年度信息公开情况报告如下(统计日期为2025年1月1日—2025年10月31日)。

一、工作概述

2025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次全会、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扣教育公开总体部署,坚守“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围绕学校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将深化信息公开作为推进依法治校、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创新机制,狠抓制度落实,不断丰富公开内容、拓宽公开渠道、加强监督保障,最大限度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主动公开情况

(一)学校主动公开各类信息的方式

1.通过学校办公内网和外网分别向校内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公开信息。

2.发放校报、学生手册、统计报表等纸质资料公开信息;

3.宣传橱窗、张贴栏、意见箱、宣传横幅等形式;

4.校园广播;

5.工作简报;

6.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

7.党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会议、中层干部大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教职工政治学习会、教代会等各种会议实施公开。

(二)主动公开信息内容

1.学校基本情况的信息。包括学校名称、办学地点、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内部管理机制、机构设置等基本信息。

2.学校文件、规章制度、统计数据等有关信息。包括一学年来学校制定和发布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统计数据等信息。

3.学校公共资源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公开学校教室、教学资源、大型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公共资源信息。

4.与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重要事项。重点包括学校重大资源情况;学校各学历层次和各类学生招生信息;学生学籍管理、帮困助学、学生奖励、就业指导等信息;人事任免信息、招考录用、职称评审办法和结果等有关人事工作信息;学校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奖励制度等科研管理信息;饮食服务与食品安全、校园保卫等后勤保卫信息;财务规章制度、年度财务收支情况等信息。

(三)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1.通过传统媒介公开信息情况。本年度通过《南充职院视角》《南充职院论坛》等传统媒介形式,出版《南充职院视角》5期,组稿110篇。出版《南充职院论坛》3期,组稿70余篇。编辑印发党委文件75份、学校文件142份、党委会会议纪要18次、校长办公会会议纪要15次、专题会议纪要3份,发出党委会督办函29份,校长办公会督办函8份,工作督查通报4期。同时,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教师节表彰大会、七一表彰大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深挖传统媒介信息公开功能。

2.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情况。本年度,学校网站发布通知公告24条,发布新闻229条,官微发布作品263个,累计阅读量44.28万;抖音发布作品29个,累计播放量65.7万;校园广播播放230场(次)。

3.通过其他专项栏目发布信息情况。收到信访信息并办结46条,收到书记信箱来访并办结75条,收到校长信箱来访并办结80条。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一)受理、答复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学校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中明确了依申请公开的受理机构和程序,并在网站上公开了受理程序以及信息公开受理电话、邮箱等。全年没有收到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申请公开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的收费、减免情况

学校没有依申请公开有关收取或减免费用等信息的情况。

(三)不予公开情况

学校不予公开的信息主要是涉及国家秘密、涉及商业秘密和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按照规定不予公开。

(四)信息公开评议情况

学校将信息公开工作置于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评议意见和要求。社会公众和广大师生对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没有不良反映。

(五)学校信息公开举报情况

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小组没有收到相关投诉与举报材料。

四、信息公开工作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信息公开工作主要经验

一是构建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学校将信息公开融入日常管理,通过完善制度规范与优化工作流程,持续推动招生、财务等重点领域信息的源头公开。同步完成信息公开平台升级,增强网站与新媒体平台的兼容性,提升多终端访问体验,确保信息发布及时、精准,切实服务师生与社会公众需求。

二是深化民主决策与过程公开。通过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等渠道,主动公开学校重大决策、年度预算及重点项目进展,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并形成提案反馈机制。例如,在专业设置、基建工程等事项中引入听证论证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凝聚校园共识。

三是优化统筹协调机制。明确校办公室作为信息公开牵头部门,联动各二级学院与职能处室,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开展专项培训等方式,统一公开标准与口径。近年来,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有效解决了跨部门信息壁垒问题,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响应速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部门公开主动性不足。少数单位对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理解不深,仍存在“被动公开”倾向,尤其在非强制性领域公开内容较为笼统,未能充分体现师生关切。

二是新媒体平台应用不深。虽然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账号,但信息发布仍以单向推送为主,缺乏个性化服务与互动功能。例如,政策解读多以文字形式呈现,未充分运用图文、短视频等通俗化表达方式。

三是监督考核机制细化不够。现有检查多以年度报告为主,过程性督导不足,部分领域信息公开存在滞后性。第三方评估与师生评议机制尚未制度化,影响了外部监督效力的发挥。

(三)改进措施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与能力培训。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考核指标,定期组织政策解读与案例教学,重点提升二级单位信息员的合规审查与舆情应对能力。加强组织培训,推动信息公开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拓展多元化公开渠道。加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的特色栏目建设,试点重要事项“直播解读”与线上问答。推动校园信息平台与政务大数据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精准推送,提升信息获取便捷度。

三是健全监督反馈闭环。建立“月度自查、季度通报、年度考评”的监督机制,引入社会评议与第三方评估。完善投诉举报渠道的跟踪反馈制度,对普通咨询需第一时间响应,对复杂事项限期整改并公开说明,形成管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