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日期:2024-10-30  作者: 来源:  浏览量:398

为全面贯彻《高等学院信息公开办法》(教育部令第29号)和《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院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教办函〔2014〕23号)有关规定,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学院2024年度信息公开情况报告如下(统计日期为2024年1月1日—2024年10月30日)。

一、工作概述

2024年,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教育公开的总体安排,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中心任务,始终坚持把深化学院信息公开作为推进依法治校、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制度落实,丰富公开内容,拓展公开渠道,强化监督检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师生员工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主动公开情况

(一)学院主动公开各类信息的方式

1.通过学院办公内网和外网分别向学院内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公开信息。

2.发放院报、学生手册、统计报表等纸质资料公开信息;

3.宣传橱窗、张贴栏、意见箱、宣传横幅等形式;

4.校园广播;

5.工作简报;

6.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

7.党委会会议、院长办公会会议、中层干部大会、支部组织生活会、教职工政治学习会、教代会等各种会议实施公开。

(二)主动公开信息内容

1.学院基本情况的信息。包括学院名称、办学地点、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内部管理机制、机构设置等基本信息。

2.学院文件、规章制度、统计数据等有关信息。包括一学年来学院制定和发布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统计数据等信息。

3.学院公共资源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公开学院教室、教学资源、大型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公共资源信息。

4.与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重要事项。重点包括学院重大资源情况;学院各学历层次和各类学生招生信息;学生学籍管理、帮困助学、学生奖励、就业指导等信息;人事任免信息、招考录用、职称评审办法和结果等有关人事工作信息;学院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奖励制度等科研管理信息;饮食服务与食品安全、校园保卫等后勤保卫信息;财务规章制度、年度财务收支情况等信息。

(三)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1.通过传统媒介公开信息情况。本年度通过《南充职院视角》《南充职院论坛》等传统媒介形式,出版《南充职院视角》5期,组稿68篇。出版《南充职院论坛》4期,组稿80余篇。编辑印发党委文件43份、学院文件100份、党委会会议纪要18次、院长办公会会议纪要12次,发出党委会督办函459份,院长办公会督办函30份。同时,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教师节表彰大会、七一表彰大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深挖传统媒介信息公开功能。

2.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情况。本年度,学院网站发布通知公告21条,发布新闻165条,公众号推文310篇,阅读量32.95万;抖音发布视频25个,浏览量114.9万;校园广播播放近252场(次)。

3.通过其他专项栏目发布信息情况。收到四川省高校网络理政平台信息并办结48条,收到书记信箱来访并办结65条,收到院长信箱来访并办结85条。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一)受理、答复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学院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中明确了依申请公开的受理机构和程序,并在网站上公开了受理程序以及信息公开受理电话、邮箱等。全年没有收到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申请公开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的收费、减免情况

学院没有依申请公开有关收取或减免费用等信息的情况。

(三)不予公开情况

学院不予公开的信息主要是涉及国家秘密、涉及商业秘密和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按照规定不予公开。

(四)信息公开评议情况

学院将信息公开工作置于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评议意见和要求。社会公众和广大师生对学院信息公开工作没有不良反映。

(五)学院信息公开举报情况

学院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小组没有收到相关投诉与举报材料。

四、信息公开工作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信息公开工作主要经验

一是信息公开工作常态化。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持续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做好与相关业务部门网站的数据联动,推动信息从源头主动公开,同时实现信息公开网站改版,适应多端浏览的需求,不断增强信息公开常态化,更好服务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

二是加强决策过程公开。组织召开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教代会第二次全会,向师生员工公开学校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开展情况,在全院不同范围进行意见征求,并形成提案,全院上下共同参与,广泛凝聚思想共识。

强化全面统筹协调。在把握信息公开政策、运用信息公开手段以及开展信息公开工作交流等方面,存在大量的协调工作需求。我院将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设在学院办公室,这一设置更有利于组织协调各二级学院、各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通过积累的经验,确保了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公开意识不够各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不同,实施情况不平衡,个别部门对信息公开的认识不深、主动性不强,需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信息公开形式不够多形式运用新兴媒体的创新不足,除利用学院网站公开信息以外,主要公开方式还停留在传统媒介,网站与各类移动平台等新媒体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监管检查力度不够尽管已建立一定的信息公开监管机制,但监管的频次、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部分单位存在自查自纠不严格、接受外部监督不主动的情况,导致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全面保障。需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确保信息公开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改进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队伍建设各职能部门需持续提高对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层次,加强对信息公开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加大对具体要求的解读,增强信息公开责任意识,提升各部门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和规范性。加强组织培训,提高信息公开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夯实信息公开队伍能力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丰富信息公开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发布和更新信息,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加强与各类移动平台的融合,实现信息的跨平台共享。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开方式,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三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健全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职责和权限。定期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信息公开及时、准确、高效。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媒体等外部力量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增强信息公开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